动物模型构建丨兔耳软骨缺损模型

兔耳软骨缺损模型是生物医学研究,尤其是软骨再生与修复领域中的一个经典且不可或缺的工具。其核心科学意义源于两大独特优势:

首先,兔耳软骨是“免疫特权”区,缺乏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能有效隔离复杂免疫反应的干扰,为测试新型生物材料、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提供了纯净的“体内孵育器”。

其次,其位于体表的扁平结构提供了卓越的可视化和可操作性,便于进行精准的造模、实时观察、重复干预和高通量研究,极大提升了实验的标准化水平和伦理效率。

基于这些优势,建立该标准模型的关键实验步骤如下:

兔耳软骨缺损模型

操作步骤

实验动物:新西兰大白兔或其他品种的实验用兔。

麻醉:异氟烷吸入麻醉(也可以采用戊巴比妥钠麻醉,但异氟烷吸入麻醉更安全)。

术前准备:将兔固定于手术台,对术区(兔耳)进行常规消毒(如剃毛、碘伏消毒)。

 

 

Step 1

备皮

操作:使用电动剃毛器或备皮刀,彻底剃除兔耳外侧(即将进行手术的一面)及其周围区域的毛发。

目的:暴露清晰的术野,防止毛发落入创口引起感染,并为后续的消毒和粘贴手术膜做准备。

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刮伤兔子皮肤。

备皮

 

 

Step 2

打孔器按压位置

操作:使用一个无菌的金属打孔器(通常直径为3-8mm),在兔耳无毛、皮肤较薄的区域(避开中央大血管)用力垂直按压,穿透皮肤全层及软骨膜,形成一个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目的:

  • 定位:明确标记出手术操作的范围。

  • 创建入口:为下一步用手术刀分离表皮提供一个起始点。

  • 标准化:确保每个创面的大小和形状一致,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打孔器按压

标记操作范围

 

Step 3

手术刀分离表皮

操作:用无菌的手术刀片(如11号尖刀片或15号小圆刀片),从打孔器造成的圆形创口边缘入手,小心地、锐性分离皮肤表皮层及其下方的真皮层,使其与深处的软骨膜分离。

目的:掀开并移除一块圆形的皮肤,完全暴露其下方的软骨膜。

注意:分离层次要准确,保持在真皮层与软骨膜之间的平面,避免过深损伤软骨膜或过浅导致皮肤撕裂不完整。

分离表皮-1

分离表皮-2

分离表皮-3

Step 4

用刮骨刀刮下软骨膜

操作:这是整个手术的核心步骤。软骨膜通常被认为由两层组成:

  • 外层(纤维层):较坚韧,富含纤维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

  • 内层(生发层/成软骨层):更薄更脆弱,紧贴软骨,含有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软骨祖细胞。

过程:

用刮骨刀(或牙科刮匙)以适度的力量,从暴露的区域首先刮除“第一层软骨膜”(即纤维层)。刮除时能看到一层半透明、有韧性的膜被刮起并移除,其下的软骨表面变得相对光滑但仍有轻微纹理。

继续用刮骨刀更彻底地刮除“第二层软骨膜”(即成软骨层)。这一步需要更精细的控制,直到软骨表面变得完全光滑、发亮,并且可能看到轻微的渗血(表明已刮至软骨表面)。

目的:彻底移除软骨膜。因为软骨本身没有血管,其营养供应和再生能力主要依赖于软骨膜。移除软骨膜后,下方的软骨会形成一个极难自我愈合的全层缺损,从而用于研究如何促进软骨再生。

注意:刮除力度是关键。力度太轻则软骨膜去除不彻底,影响模型成功率;力度过重则会损伤甚至刮穿软骨本身,破坏模型结构。

刮下软骨膜

第一层软骨膜

第二层软骨膜

Step 5

刮完软骨膜露出软骨

最终状态:经过上述步骤后,一个标准的兔耳软骨全层缺损模型即制作完成。

标志:可见一个圆形、光滑、白色、有光泽的软骨表面暴露出来,周围是掀起的皮肤边缘。

后续处理:清洁创口,根据实验设计,可以在缺损处植入待测试的材料(如水凝胶、药物缓释支架、细胞等),或者直接留空作为空白对照。最后,将之前掀起的皮肤表皮盖回原处(通常不再缝合,靠其自然贴合),或用无菌敷料覆盖。

暴露出软骨

 

 

 

 

 

操作关键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整个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干扰实验结果。

层次清晰:成功的关键在于精确分离解剖层次:皮肤 → 软骨膜(外层→内层)→ 软骨。

力度控制:刮除软骨膜时的手感和力度是技术核心,需要经过训练。

伦理与福利:作为动物实验,必须遵循“3R”原则,在获得伦理审查批准的前提下进行,并确保术中和术后的动物镇痛和福利。

 

兔耳软骨缺损模型

优化与拓展方向

兔耳软骨模型凭借其独特优势成为经典,而它的价值并未止步于此。伴随前沿技术的涌现,这一模型正持续焕发新的活力,其应用场景与研究维度不断革新与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前沿优化方向:

 

作为创新生物材料的试验场

方法与目的:

支架材料:植入水凝胶、3D打印支架、纳米纤维海绵等,测试其孔隙率、力学性能、降解速率对软骨再生的影响。

药物递送:将支架作为载体,实现生长因子、小分子药物或siRNA的可控缓释,在局部形成诱导再生的微环境。

 

推进细胞治疗与组织工程策略

方法与目的:

种子细胞:在缺损处植入软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脂肪干细胞(ADSCs)或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衍生的软骨祖细胞,评估其成软骨分化能力和修复效果。

类器官培养:将兔耳作为“活体生物反应器”,在体内培育工程化的软骨组织。

 

支持基因治疗的体内验证

方法与目的:

病毒载体:使用腺相关病毒(AAV)、慢病毒等携带促软骨生成基因(如SOX9),直接注射到缺损周围,感染宿主细胞,使其长期、高效表达治疗性蛋白。

基因编辑:理论上可用于在体编辑局部细胞的基因,以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或进行基因矫正。

 

融合多模态成像与智能评估技术

方法与目的:

micro-CT:精确量化新生软骨的体积和形态。

高场强MRI:无损评估新生组织的生化成分(如蛋白多糖含量)。

二次谐波成像(SHG):活体观察胶原纤维的排列和形成过程。

活体荧光/生物发光成像:如果移植的细胞经过了荧光标记或报告基因标记,可以实时追踪细胞在活体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布情况。

 

构建疾病及机制研究模型

方法与目的:

骨关节炎研究:通过创建缺损并施加异常机械负荷,模拟创伤后骨关节炎的起始过程。

软骨病/软骨损伤机制研究:利用该模型研究特定基因缺陷或药物毒性对软骨修复能力的影响。

兔耳软骨缺损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完美地平衡了科学性可操作性伦理可行性

  • 基础研究层面:它是探索软骨生物学、再生医学基本原理的“绝佳沙盘”。

  • 转化应用层面:它是筛选和优化软骨修复策略(新材料、新药物、新细胞、新基因疗法)的高效、可靠的临床前试验平台。任何一种有潜力的新疗法,在进入复杂且昂贵的关节内大型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之前,都可以先在兔耳模型上进行概念验证和初步安全性、有效性评估,从而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和失败风险。

因此,这个看似简单的模型,实则是连接实验室发现与临床医疗应用之间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持续推动着软骨修复领域向前发展。

 

 

 

代轩生物丨动物模型构建服务

▸ 百种成熟模型 ▸ 全流程质控 ▸ 数据可溯可靠

核心服务矩阵

 

服务模块

覆盖能力

技术亮点

动物模型构建

 

  覆盖 神经、心血管、代谢、肿瘤、免疫 等8大系统

  120+ 疾病模型 成熟建模(如HIRI、卒中、糖尿病、帕金森)

移植瘤PDX/CDX、手术精细化造模

生理功能检测

 

  心功能超声(超声心动图)

✔  无创血压监测

  神经行为学(水迷宫、旷场等)

  运动功能(转棒、步态分析)

小动物活体成像同步支持

精准指标分析

 

  全自动生化检测(ALT/AST/Cr/BUN等)

  血常规+凝血功能

  组织病理+免疫组化

  ELISA/流式细胞术

支持多时间点动态监测

全流程支撑

 

动物饲养→模型构建→表型验证→数据分析→报告交付

实验-检测-解读一体化

 

为什么选择代轩?

 

1、模型库覆盖广

积累 120+ 标准化疾病模型(含罕见病模型)

支持定制化建模(手术诱导/药物诱导)

2、严格质控体系

动物:SPF级屏障环境饲养 | 遗传背景清晰

操作:SOP标准化流程(如HIRI模型血管钝性分离技术)

数据:设备原始数据同步交付 | 三级复核制度

交付:模型构建成功率 > 90%

3、高效省心服务

72小时 极速方案定制 → 30天 起完整课题交付

专属项目经理全程跟进,定期提交进展报告

 

 
 
 

咨询定制技术方案,让实验难题秒变paper数据!

 

BIOTECHDX

电话丨021-58598129

官网丨www.biotechdx.com

邮箱丨marketing@biotechdx.com

 

创建时间:2025-09-10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