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构建丨手术去势法诱导骨质疏松大鼠模型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严重威胁人类骨骼健康,其动物模型研究是探索病理机制和评估干预措施的关键基础。在众多造模方法中,手术去势法因其操作规范、模型稳定,成为模拟绝经后或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金标准。
手术去势法诱导OP模型丨背景与原理
核心原理
手术切除动物(雌性卵巢或雄性睾丸)以模拟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的状态,进而破坏骨代谢平衡,诱导骨量丢失与骨微结构退化。
模型地位
1969年,Saville等首次通过手术切除大鼠双侧卵巢(OVX)成功诱导骨质疏松症状,奠定了该方法的基础。
目前,卵巢切除(OVX)大鼠模型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首选模型,并在相当长时期内被视为“最佳方法”。
适用对象(主要用于模拟)
女性绝经后OP:雌激素缺乏是核心诱因。
老年男性OP:雄激素水平随年龄显著下降所致。
常用动物
小鼠、大鼠、羊及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其中,大鼠因其成本适中、生理结构与人类有一定相似性、操作技术成熟、模型稳定可靠,成为最广泛应用的选择。
雌性 or 雄性?
模型动物是选择雌性大鼠好还是雄性大鼠好呢?在大鼠动物模型的选择上雌雄有区别?
雌性和雄性大鼠的骨骼年龄(骨龄)有较大差别,雌性大鼠一般在6~9月龄时进入骨生长静止期,骨骺开始封闭,到10月龄时达到峰值骨量(peak bone mass,PBM),而雄性大鼠至少要晚6个月左右才达到PBM,甚至有人认为其终生骨量都在增加,因而要建立成年雄性大鼠雄激素缺乏所致的骨丢失模型,应当选择12~15月龄以上的大鼠。
大鼠在睾丸切除后,骨的代谢转换率升高,骨丢失主要发生于松质骨,经雄激素补充治疗后,这些病变可以逆转,继续发展下去则导致皮质骨骨丢失。
需注意的是,如果选择的鼠龄为4~6月龄生长期雄性大鼠,切除睾丸后发生的低骨量,是由于不能达到PBM所致,而非性腺激素(雄激素)缺乏所引起的骨量丢失。
手术去势法诱导OP模型(以大鼠模型为例)丨操作步骤
Step 1 动物准备
选用6月龄健康雌性大鼠(模拟围绝经期)。术前禁食禁水(按常规动物手术要求)。
Step 2 麻醉与备皮
使用合适的麻醉剂(如戊巴比妥钠)对大鼠进行麻醉。背部剃毛,充分暴露手术区域。
Step 3 消毒
使用碘伏等消毒剂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严格消毒。
Step 4 手术入路
在腹部正中线或双侧背部做纵向手术切口(约1.5-2cm)。逐层切开皮肤、肌肉层及腹膜。
Step 5 定位与切除卵巢
小心进入腹腔,找到位于肾脏下方脂肪垫内的结节状、呈红色的卵巢(通常与输卵管、子宫角相连)。
轻柔分离卵巢周围脂肪组织,清晰暴露卵巢及相连的输卵管。
在卵巢与输卵管连接处(或包含部分输卵管)进行可靠结扎(或使用电凝止血)。
在结扎点远端(远离子宫端)切除双侧卵巢。
仔细检查确认无出血。
Step 6 关腹
将子宫角等组织轻柔放回腹腔。逐层缝合腹膜、肌肉层和皮肤。再次消毒皮肤切口。
Step 7 术后护理
将动物置于温暖、清洁的笼舍中恢复,注意保暖直至完全苏醒。提供充足饮水和标准饲料。常规监测动物状态及切口愈合情况。
Step 8 模型形成
术后动物正常饲养,通常在12周左右可成功建立稳定的骨质疏松模型(需通过评价指标确认)。
模型优缺点
优点
模型效果稳定:激素缺乏持续存在,骨丢失进行性发展,结果可预测。
可复制性好:手术技术标准化程度高,不同实验室间结果可比性强。
实验结果可信度高:广泛用于药物(如抗吸收药、促骨形成药)的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临床效果相关性较好。
良好模拟代谢特点:成功模拟了绝经后/老年性OP早期以骨转换增高(高吸收伴随或不伴随高形成)、骨小梁快速丢失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缺点
手术相关风险:存在麻醉意外、术后感染、出血等手术本身带来的风险,需要精细操作和护理。
动物种属差异:不同种属动物骨骼代谢和结构存在差异,结果外推到人类需谨慎。
手术去势法诱导OP模型丨模型评价标准
骨质疏松模型是否成功复制,需通过多维度、客观、定量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核心评价体系包括: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测定
金标准指标。 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或显微CT(μCT)等技术测量全身或特定部位(如腰椎、股骨)的骨矿密度。
成功标志:模型组BMD显著低于假手术组(Sham组,仅暴露卵巢但不切除)。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Bone Histomorphometry)
微观结构核心。 通过骨组织切片(不脱钙切片更佳)染色(如Goldner三色、甲苯胺蓝)或μCT三维重建分析。
关键参数:
-
骨量参数: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
-
骨吸收参数:骨小梁分离度(Tb.Sp)、破骨细胞数量/表面(Oc.N/Oc.S)。
-
骨形成参数:成骨细胞数量/表面(Ob.N/Ob.S)、骨形成率(BFR/BS)、矿化沉积率(MAR)。
成功标志:BV/TV、Tb.Th、Tb.N显著降低;Tb.Sp、Oc相关参数显著升高;骨形成参数可能先升后降或降低。
骨生物力学测试(Bone Biomechanical Testing)
功能学验证。 评估骨骼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反映骨强度。
常用测试:三点弯曲试验(股骨干)、椎体压缩试验。
关键参数:最大载荷(Max Load)、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断裂能量(Energy to Fracture)。
成功标志:模型组骨骼生物力学性能(最大载荷等)显著下降。
生化检测分析(Biochemical Markers)
动态监测骨代谢。
骨吸收标志物:血清/尿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等水平升高。
骨形成标志物: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等水平可能先升后降或降低。
成功标志:骨吸收标志物持续升高;骨形成标志物变化模式符合高转换型OP特点。
辅助指标
体质量:OVX动物常因雌激素缺乏导致食欲增加和脂肪堆积而出现体重显著增加(高于Sham组)。
性腺形态学:手术结束时确认卵巢已完全切除;实验结束时解剖观察子宫萎缩(雌性)或精囊腺萎缩(雄性去势),是雌激素/雄激素缺乏的直接证据。
评价策略:强调 “宏观到微观、二维到三维、定性到定量” 的立体化综合评价。推荐结合BMD(宏观骨量)、μCT(三维微观结构)、骨生物力学(功能强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生化标志物(动态代谢)进行综合判断,确保模型成功建立和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