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化检测    血常规(五分类)
血常规1

血常规(五分类)

价格:50

 

>>>>

服务详情

 

生化检测丨检测项目


血常规/ 五分类

  • 原理

血常规是血液学检验,而非传统的生化检验。它主要使用两种物理原理:

电阻抗法:细胞通过微孔时产生电脉冲,脉冲数量代表细胞数量,脉冲大小代表细胞体积。此法用于计数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和进行白细胞(WBC)三分类(淋、粒、中间细胞群)。

流式细胞术+荧光染色:细胞经荧光染料染色后,单细胞流通过激光束,通过分析细胞的前向散射光(反映细胞大小)、侧向散射光(反映细胞内部复杂度)和荧光强度(反映核酸含量),精确地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种。

  • 临床意义

整体健康评估:是几乎所有疾病的基线检查。

感染鉴别:细菌感染常伴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感染常伴淋巴细胞升高。

贫血诊断:通过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HGB)浓度、红细胞比容(HCT)等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及类型。

血液系统疾病:发现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线索。

过敏与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是重要指标。

 

检测项目 包含 检测费用
血常规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50/样本

 

拓展阅读


血常规五分类是现代血液分析仪对白细胞进行的更精细、更先进的分类计数。它比传统的“三分类”(将白细胞简单分为淋巴细胞、粒细胞和中间细胞)能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这五类白细胞分别是:

1. 中性粒细胞

  • 主要功能抵御细菌和真菌感染。它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先锋部队”和“主力军”,当有细菌入侵时,会迅速大量增加,赶到感染部位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 临床意义

    • 升高:最常见于急性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肺炎、阑尾炎)、炎症、烧伤、手术后、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某些白血病。

    • 降低: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流感、麻疹)、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或化疗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淋巴细胞

  • 主要功能:负责特异性免疫,是身体的“特种部队”。分为T淋巴细胞(负责细胞免疫)和B淋巴细胞(负责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 临床意义

    • 升高: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病毒性感冒、肝炎、水痘)、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 降低:常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放射病等。

3. 单核细胞

  • 主要功能吞噬和清除死亡或不健康的细胞、细胞碎片,以及攻击某些细菌和寄生虫。它是血液中的“清道夫”,进入组织后变为巨噬细胞,作用强大。

  • 临床意义

    • 升高:常见于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伤寒)、寄生虫感染、恢复期某些急性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等。

4. 嗜酸性粒细胞

  • 主要功能:主要参与对抗寄生虫感染和调节过敏反应

  • 临床意义

    • 升高:最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血吸虫)、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或肿瘤。

    • 降低:临床意义较小,可见于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如大手术后)或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5. 嗜碱性粒细胞

  • 主要功能:参与过敏反应(释放组胺、肝素等物质)。它在五类细胞中数量最少。

  • 临床意义

    • 升高:较少见,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某些过敏反应、溶血性贫血等。

    • 降低:通常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很难检测到其降低。

 

总结与提示


 

细胞类型 主要功能 升高的常见原因
中性粒细胞 对抗细菌、真菌感染 急性细菌感染、炎症
淋巴细胞 病毒免疫、特异性免疫 病毒感染、某些血液肿瘤
单核细胞 吞噬清除、处理抗原 慢性感染、恢复期
嗜酸性粒细胞 抗寄生虫、过敏反应 过敏、寄生虫感染
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重要提示:
血常规五分类的结果仅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某种疾病的依据。医生会结合您的症状、体征、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您看到自己的化验单上有异常箭头(↑或↓),请不要自行解读和焦虑,务必咨询专业医生。